农科泰斗朱显谟院士逝世,生前惟愿“黄河流碧水”
2017年10月11日,我国著名土壤学家、中科院院士朱显谟先生逝世,享年102岁。
1915年12月4日,朱显谟出生于上海崇明农村。中学毕业后,他考取中央大学农业化学系,在大学后期选择了土壤肥料专业,开启了他一生改良土壤、修复生态的伟大使命。
治黄,是历朝历代的大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为什么会如此严重?朱显谟认为,是降雨强度大大超过了渗透能力。因此,防止水土流失、实现“黄河流碧水”的方略,是保护和增进土壤渗透性能,使全部降水就地渗透到土壤中去。
上世纪80年代,在40余年黄土高原土壤侵蚀规律与水土保持等科学研究实践基础上,朱显谟提出了著名的“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针:全部降水就地入渗拦蓄,米粮下川上塬、林果下沟上岔、草灌上坡下坬。
这28个字已经被实践反复证明有效,受到国务院领导的重视,并被水利部采纳。
朱显谟曾在88岁高龄时说,倘若一切顺利,不再出现反复,像他这样年近古稀的人,也许还能看到“黄河流碧水”。
2015年,朱显谟的学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吴普特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目前,经过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草)等工程,黄土高原基本变绿,黄河流失土壤泥沙由13亿吨减少为3亿多吨,依据国内外研究黄河流量与泥沙运送量的平衡值为8亿吨来讲,黄河正在变清,先生的梦正在实现。”
先生的科研成果和学术贡献主要有五大方面:
一、系统研究了我国黄土地区土壤侵蚀类型及其演变规律,拟定了黄土区土壤侵蚀分类系统,并根据沟蚀严重的特点,将土壤抗侵蚀性分为土壤抗蚀性和抗冲性两部分研究,为本区土壤侵蚀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对土壤发生、分类以及演变规律进行了多年的研究,更正了国内外一些学者以往将黄土高原黑垆土、土娄土、褐土划为栗钙土的观点。根据对群众经验的总结和研究,提出了将黑垆土、土娄土建立独立土类的意见,并得到广大学者的认可。
三、最早提出,我国南方红壤主要是古土壤和古代红色风化壳的残留,以及冲积、洪积物的堆积,而不是现代生物气候的地带性土壤;东北有棕壤而无灰壤,并认为灰化层不是淋溶层,而来源于生物反馈的硅质淀积物。还认为,尽管岩体风化和土壤发生两个过程同时同地发生,但它们是二相矛盾,即前者为富铝化而后者富硅化,土壤一切性征就是这二相矛盾过程在时空上相对稳定的出现。
四、 对黄土中古土壤进行了研究,比较全面地提出了黄土中古土壤的存在及在黄土堆积期间一些生态环境的交替变化。
五、在原始土壤成土过程研究中,他以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原始成土过程的四个时期,即以岩面微生物着生、生物物理生化层的出现为始发标志的"岩漆"时期;地衣着生并具有生物风化层和佃土层出现的突变跃进时期;苔藓植物着生并形成佃土层的巩固发展时期;高等植物着生和原始土壤形成定型时期。
一、系统研究了我国黄土地区土壤侵蚀类型及其演变规律,拟定了黄土区土壤侵蚀分类系统,并根据沟蚀严重的特点,将土壤抗侵蚀性分为土壤抗蚀性和抗冲性两部分研究,为本区土壤侵蚀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对土壤发生、分类以及演变规律进行了多年的研究,更正了国内外一些学者以往将黄土高原黑垆土、土娄土、褐土划为栗钙土的观点。根据对群众经验的总结和研究,提出了将黑垆土、土娄土建立独立土类的意见,并得到广大学者的认可。
三、最早提出,我国南方红壤主要是古土壤和古代红色风化壳的残留,以及冲积、洪积物的堆积,而不是现代生物气候的地带性土壤;东北有棕壤而无灰壤,并认为灰化层不是淋溶层,而来源于生物反馈的硅质淀积物。还认为,尽管岩体风化和土壤发生两个过程同时同地发生,但它们是二相矛盾,即前者为富铝化而后者富硅化,土壤一切性征就是这二相矛盾过程在时空上相对稳定的出现。
四、 对黄土中古土壤进行了研究,比较全面地提出了黄土中古土壤的存在及在黄土堆积期间一些生态环境的交替变化。
五、在原始土壤成土过程研究中,他以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原始成土过程的四个时期,即以岩面微生物着生、生物物理生化层的出现为始发标志的"岩漆"时期;地衣着生并具有生物风化层和佃土层出现的突变跃进时期;苔藓植物着生并形成佃土层的巩固发展时期;高等植物着生和原始土壤形成定型时期。